當資訊科技發展到將一大群電腦與設備結合在一起,模擬成一部電腦的新世代,仍以「雲」作為表徵,因此「雲端」一詞因而誕生。「雲端」是以許多資訊科技為基礎漸進導出的應用模式,為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計算方式,依據需求提供電腦或其他設備分享資源軟體和資訊運算。從早期的平行運算、分散式運算、網格運算所發展而來的名詞與應用。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Technology, NIST)解釋雲端是一個無處不在、便利地能夠依據需求存取動態配置計算資源(例如:網路頻寬、伺服器、資料儲存、應用程式和服務)的一種模型,並且能夠以極少管理負荷快速地配置和釋放這些取用的資源。
雲端並不等同於遠端,雲端是在網際網路上提供資訊技術服務給消費者所傳遞的一個新模式,其特徵就是將硬體與軟體都視為資源且加以虛擬化,不僅提供好的系統開發,同時也提供平台讓使用者進一步開發自己想要的應用程式。
所謂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則是將動態的虛擬化資源,透過網際網路以服務方式提供給使用者的運算模式,使用者不需知道如何管理那些支援雲端運算的資源。雲端運算所提供的新思維就是網路的資源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普及化,也就是所有 Web的使用者都可以是資源的提供者或是使用者,如此一來其所產生的資源創新、分享、和流通的效應將會是前所未見。
目前雲端運算服務的形式約有七種:
(1)IaaS基礎設施服務;(2)PaaS 平台服務;(3)SaaS 軟體服務;(4)Cloud web service(雲端web服務);(5)MPS(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管理服務供應商);(6)BSP(Business
Service Platform,商務服務平台);(7)Network Integration網路整合。
雲端運算的優點在於:
1. 規模經濟
2. 成本降低
3. 快速供應
4. 升級容易
在電子資源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日,雲端計算應用軟體、硬體資源,依據實際使用者所需透過網際網路以服務方式提供給使用者使用的方式,提供圖書館能夠實現由實體跨向虛擬的服務模式。
對圖書館而言,具有「雲端服務」的功能不只代表著圖書館的現代化,同時也意味其為圖書館所帶來巨大的好處,包括大量減少硬體配備、儲存設備的投資與採購;減少 IT 管理的維運成本;減少相關人力資源的配置;釋放 IT 資源;按需付費、避免多餘投資;不受自動化系統供應廠商的制約,可以隨時視需要與成本調整或轉換供應廠商。
雲端運算應用於圖書館服務的例子:
1.OCLC的WorldCat
Local
WorldCat
Local 是 OCLC 提供查詢圖書館資源從本館到全球之單一介面,圖書館可以綜覽本館、館藏合作聯盟與全球圖書館的館藏。未來還會納入圖書館管理服務,在雲端運算環境中許多新功能將從網路端提供而不需在本館內裝置與管理。WorldCat
Local 提供連結,透過單一查詢與傳遞讓使用者連結本館館藏、館際合作聯盟、與全球圖書館館藏。
OCLC採用雲端運算,研發網路規模圖書館管理服務機制,藉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並集中資源為使用者節省成本與提供最好的技術,最終目的則是希望提供大家方便取用世界資訊以及減少圖書館成本,幫助人們透過圖書館合作與知識連結,實現每一個圖書館的構想與計畫。
2.DuraCloud
DuraCloud計畫起始於2009年7月,其整合了DSpace與Fedora系統,發展雲端服務的託管服務(hosted
service)和開放式技術的研究,包括數位內容保存、資料存取、轉換、資料分享等服務(註20)。計畫著重於探索雲端運算技術的使用,用於測試數位內容長期不斷地(perpetual)存取,參與單位除了美國國家數位資訊基礎建設與維護計畫(Library of
Congress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reservation Program,
NDIIPP)的合作夥伴之外,另邀請紐約公共圖書館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和生物多樣性傳統圖書館(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兩個圖書館共同參與。
DuraCloud環境圖
資料來源:Carissa (2009, 12). DuraCloud project prospectus, http://duraspace.org/documents/DuraCloudOverview2009.pdf
透過「雲端運算」的機制,增強圖書館的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將是未來圖書館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陳佩妤)
參考文獻
余顯強(2011)。淺談雲端運算在圖書館服務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 20。
孫秀玲(2010)。雲端運算與圖書館轉型發展—第八屆圖書館領導研修班課程紀要。國家圖書館館訊,99(3),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