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數位出版與開放近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數位出版與開放近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

Tag: 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

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是線上課程的一種類型,目的在讓廣大群眾透過網路連線取得學習資源。在開放教育資源和開放教育概念開始發展後,遠距教學新近發展出大量公開免費線上教學課程。

MOOC源於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和連結主義者(connectivist)的教育理念。目前已有幾種應用MOOC概念的計畫,例如CourseraUdacityedX。這些計畫創使者和機構的優異表現、以及優渥的資金支持使得MOOC2012年得到相當的補助。而這些新的MOOC焦點著重於:如何使學生更輕易的取得e化教學、更能永續經營e化教學或創造更大營利。雖然MOOC沒有一個廣為接受的定義,MOOC仍有以下兩個特徵:(1)能自由取得資源:不需有學校的學籍也可以免費使用MOOC(2)沒有學生人數限制:許多傳統課程師生比都很小,但MOOC是設計給廣大群眾使用的,沒有課成人數限制。

201110月,前史丹佛大學資工系教授Sebastian Thrun因受到可汗學院成功的激勵,決定將他200人選讀的「人工智慧概論」(Introduction to AI)課程在網站上開放,此舉吸引全球16萬人註冊。同年10月,同樣任教於史丹佛大學資工系的Andrew Ng(吳恩達)教授,亦將他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課程公開在網站上,竟也造成10萬人報名的盛況。這兩位名校教授因各自見證到自己的公開網路課爆紅而備受鼓舞,遂先後於20122月與4月,各自集資成立了營利性質的線上學習公司UdacityCoursera。同年9月,由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哈佛大學集資結盟的非營利公司edX也加入競爭行列。由UdacityCourseraedX這三間線上學習公司引領風騷的數位學習模式,因符合大規模、開放式與線上的特質,故通稱為「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藍翊瑄)

參考文獻
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http://tocwc.org.tw/index.php )
劉怡甫(2013)。與全球十萬人作同學,談MOOC現況及其發展。評鑑雙月刊(42)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機構典藏(Open Acces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的概念起始於2003年後半期,以麻省理工學院(MIT)所開發的DSpace為起點,做為大學因應快速變遷的電子學術傳播下的新興策略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簡稱IRIRs其中文譯名包括機構典藏、機構型自行典藏、學術機構典藏庫、典藏庫、機構庫及機構典藏系統等,可視為一種概念、機制、服務,甚至用以代表典藏系統及資料庫的用語,而各家學者詮釋之定義不盡相同。
「機構典藏」從字面來看,意味著由機構進行典藏的行為,不同的單位可以進行不同目的之典藏,但一般指由大學對其成員的學術產出進行典藏的工作;「機構典藏」之概念,與「大學典藏」(university archives)相關,長久以來,許多大學設置檔案室、校史室,或其他單位執行保存學校的發展歷史、學術活動紀錄及往來之公文紀錄等,而圖書館則負責蒐集與典藏學校成員的學術產出,因此,機構典藏的發展由來已久,絕非因數位化才開始,但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網路環境的普及與學術傳播模式的演變,先進國家的大學積極投入,促使機構典藏受到另一波重視。
數位典藏應採長久保存方式,將機構典藏內容長久保存並提供永久取用,而典藏對象應以母機構內的教職員及其著作等出版品為主,將內容以數位形式將全文收藏起來,而各機構典藏內容及運作方式則應由各機構定義,主要以社群為導向,並授權社群成員管理權責。(蔡雁農)

參考資料:
羅靜純、黃鴻珠(2005)。機構典藏相關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43(2)191-214
陳亞寧(2006)。開放式資訊取用對館藏發展與服務的衝擊。圖書與資訊學刊5761-73

數位版權管理 (DRM,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數位出版時代來臨,面對傳播更為容易的數位內容,為保護智慧財產權,數位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DRM)的概念應運而生,這是一種用來保護數位內容使用的管理機制,透過加密認證等過程確認使用者是合法使用數位內容,透過在文件上加浮水印、限制使用時間、使用載具限制、透過取得授權等方式來保護數位內容。
根據工研院的定義,DRM是一種數位資料的保護管理機制,其提供影像(JPEGTIFF...等)、音訊(MP3WAVWMV...等)和視訊(MPEG-1MPEG-2MPEG-4...等)的內容保護,包含浮水印的嵌入和數位內容的加密,前者可以將數位內容版權的Logo及資訊嵌入影像中,以保障數位內容的版權歸屬,確保原始內容的完整性;後者則可以保護數位內容不被第三者非法存取,甚而提供包括數位內容之下載權限、使用次數、使用者權限等,避免不必要的數位資產損失。
DRM權限的表達是以分權方式進行,將組織、內容、權限分為三個獨立運作的機制,以完成各種可運作的商業機制。在組織上是以人為結構,如授權者、被授權者等;內容方面以著作為結構,如:來源、版本等;權限部分以授權項目為結構,如:使用條件、合約範圍;在結構上,一般則會以XrMLeXtensible rights Markup Language)或ODRLOpen Digital Rights Language)來定立標準,但不脫離分權的精神。(李彥璋,2006

圖片來源:李彥璋(2006)。電子書的守門員-談DRM 的保護機制。
在數位版權管理機制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為加密機制(PKI機制)與描述語言(XrML)。金鑰管理系統(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被公認為目前解決上述資訊安全需求最成熟之方案,可同時解決資料之隱密性、身份鑑識、訊息完整性…等問題,每個身分都有一個公鑰與一個私鑰,公鑰存放在認證主機中,主要用來加密與驗證;私鑰則存放在個人晶片中,用來簽章與解密。XrML則為國際標準組織作為數位版權描述語言標準,它能提供數位化內容的DRMMetadata、內容管理、內容傳遞及安控等服務,並成為各式媒體的內容版權管理標準語言,例如電子書、數位出版、數位廣播、音樂、影像、數位電影服務、數位電視服務等。目前已有如:MicrosoftAdobeSONYHPXerox及一些著名出版商採用。(程蘊嘉,2005
DRM功能與模式應用一般分為3個階段,從電子出版品的產製,上架後進行出版品權限保護,並在業務系統上進行線上購買與下載服務。讀者經過身分驗證與權限檢驗後,就可進行電子書/樣書的閱讀,甚至可進行版權交易的業務。其模式有下列八種(李彥璋,2006):
(1)       一次性買賣模式:授權給讀者,供下載永久性內容。
(2)       訂閱模式:採用預付方式,以定期出刊方式,自動通知使用者進行下載。
(3)       贈閱/試閱模式:採用免費閱讀的促銷方式,透過DRM 機制自動收集使用者閱讀狀況,以整合到客戶服務管理(CRM)的應用面。
(4)       租賃模式:採用限時、限量或限次等方案,整合扣點數或租借方式,提供閱讀服務,因為有閱讀期限的限制,可降低讀者的購買成本,有提升閱讀率的效果。
(5)       網路書店模式:販售電子書的管道之一,主要整合貨品上架、消費瀏覽與金流扣款等機制。
(6)       P2P 模式模式:供使用者任意下載,不需要認證,但自開啟後,一定天數後文件會自動銷毀。
(7)       數位圖書館模式:以出借與還書方式,因為書歸還後,才能再借出。
(8)       個人出版模式:把個人的文章合集,進行出版,加速有才華的作家誕生。
圖片來源:李彥璋(2006)。電子書的守門員-談DRM 的保護機制。

綜而言之,DRM之興起主要是為了保護智慧財產權或是保護機密內容,同時也滿足作者、出版者與讀者三方面的期待。對出版者來說,DRM可以管理分配作者和出版者之間的產品利益;對作者來說,能確保其智慧財產轉為收入;對讀者來說,能取得有品質的數位內容,且數位內容產品(如電子書)的售價亦會比紙本書便宜。透過DRM的保護機制,不僅刺激數位內容的生產,也帶動數位出版的新商機。(張如瑩)

參考資料:
工業技術研究院(2008)。數位版權管理技術。網址:http://www.itri.org.tw/chi/tech-transfer/04.asp?RootNodeId=040&NodeId=041&id=3323。上網日期:2009330日。
李彥璋(2006)。電子書的守門員-談DRM 的保護機制。在陳碧鐘編著,2006出版年鑑(頁369-374)。臺北市:新聞局。
程蘊嘉(2005)。DRM數位版權管理與圖書館。全國高中職圖書館電子報15。網址:http://140.111.115.88/epaper/epaper15/圖書館新知全文.htm。上網日期:2009330日。

數位出版(Digital Publication)

電子出版是以數位形式傳播資訊,作者以整合的文字處理和繪圖軟體創作,透過通訊線路傳輸到出版者的電腦存檔。當使用者需要該文件時,可透過通訊電子的方法,下載資料到自己的系統中。電子出版品和傳播不是以紙張方式,而是利用電子資料庫(Electronic Databases)和電傳視訊(Videotex)結合電信、電視、及電腦來傳輸資訊,並以電子郵件(E-Mail),電子時事通訊(Electronic Newsletters)等各種電子通訊方法來達成出版傳播的目的。
這種以機器可讀(Machine-Readable)的形式出版品,透過電腦、通信、展示技術,使打字、輸入或印刷的負荷減至最低。1970年代在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地發展的播送資訊服務(Televised Information Services)也稱之為電子出版。提供用戶新聞故事、股市行情、分類廣告、地區事件年表以及其他資訊,通常就是指電傳視訊或廣播視訊(teletext)兩者。用戶在家中打開電視機,或透過電腦連線,從電視畫面上即可查到所需資訊。
電子出版包含數位出版的電子書、文章和數位化圖書館查詢系統、目錄的發展等。電子出版在科學出版界已經很普遍,而有人主張有同行評審制度的科學期刊正逐漸被電子出版取代。在現代,儘管網路的傳播強烈的與電子出版結合,卻也有很多非網路的電子出版物,就像CDDVD的百科全書,與科技和涉及相關的出版物一樣,依賴多變的使用者、其他不可靠的人和快速的網路。(蔡雁農)
參考資料:
國立編譯館(無年代)。辭書資訊網。網址: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上網日期:200942日。

電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

電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s, Electronic Serials)始於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開始發展,2000年以後大受歡迎。Colorado Alliance of Research Libraries定義其為:「係在網路上提供的學報、雜誌、e-zinewebzine、簡訊、或任何電子形式連續出版品,這些電子期刊可利用科學技術電子化取用,包括全球資訊網、gopher、檔案傳輸、電傳、電子郵件、或群體討論(listsev)」。狹義而言,電子期刊是以電子形式連續出版,並藉由電腦網路傳遞的學術性期刊。以下就電子期刊的種類及特色分別說明如下:
1.  電子期刊的種類
(1)  純電子期刊(Pure e-journals)-只有電子形式
(2)  電子期刊附紙本(E-P-Journals)-主要以電子版為主,但出版限量印刷本
(3)  紙本期刊附電子版(P-E- Journals)-主要以印刷期刊為主,但也出版電子版
(4)        紙本與電子版並行期刊(PE-Journals)-係印刷與電子版平行
(5)        發行
2.  電子期刊迅速發展受到重視是因為其具備下列特色:
(1)  電子期刊可藉由桌上出版傳遞;
(2)  同一時間可供多位使用者閱讀;
(3)  內文可檢索;
(4)  內容豐富,有文字還有圖表、多媒體、彩色;
(5)  較紙本期刊快速出版;
(6)  可以互動,並提供線上交換意見;
(7)  運用網路特質,如超連結、連結引用文獻等;
(8)  可連結摘要與索引資料庫檢索論文;
(9)  內文可重製與修改; 允許使用者利用電腦與網路閱讀(沈東玫)

參考資料:
王梅玲(2003)。電子期刊興起及其對學術傳播影響的探討。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161-78

電子書(Electronic Book)

電子書又稱為electronic bookdigital booke-book。所謂的電子書是必須透過特殊的閱讀軟體( reader ),以電子檔的型式,透過網路連結下載至一般常見的平台,例如:個人電腦( PC ) 、筆記型電腦( Note-book ),甚至是個人數位助理( PDA )WAP手機,或是任何可大量儲存數位閱讀資料( digital reading material )的閱讀器上閱讀的書籍。
廣泛來說,電子書是泛指任何以電子型式儲存、傳送、呈現的內容。目前較常見的有:儲存在光碟中,經由電腦呈現的內容,如以CD-ROM型式儲存及呈現的內容;儲存在電腦資料庫中,經由電腦網路傳送及呈現的內容;及由專屬的機器呈現的電子書,如可隨身攜帶的電子字典。
電子書的優點在於儲存量大,可包含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影像等多媒體資料,資料傳送快速方便,檢索方便,修改方便,且不需要像書本那麼大的存放位置。目前的缺點在於電子書的播放設備仍未克服攜帶不便、蓄電量不足、重量仍然過重、無線網路技術尚未成熟等問題。
隨著光碟容量的增加,光碟類電子書將大量取代紙張書;隨著電腦網路的成熟,網路式的電子書(也許不再稱為電子書),將會取代部分的紙張書和光碟書,把汗牛充棟的書本變成有如灰塵般的微粒。不論是光碟書或網路書,都將以多媒體型式呈現書中的內容。(蔡雁農)
參考資料:
不詳(無年代)。網址:http://163.23.207.13/941201/ebook1.htm。上網日期:200942日。
國立編譯館(無年代)。辭書資訊網。網址: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上網日期:200942日。

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藉由數位科技與著作權法所賦予的控制力,近年來一些重要學術期刊出版商開始以驚人的速度調高期刊的訂閱價格,大幅提高了研究人員接近使用期刊的成本,此種趨勢造成了許多研究人員與研究機構的反動,開放近用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運動即在此背景下應孕而生。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的提出,主要是為了發揮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的正面效應,一方面鼓勵學術論文的作者,將其研究免費提供給社會大眾,降低學術論文的近用成本;另一方面,避免出版商對於學術期刊出版的過度商業介入。
開放取用係指在公開的網路上被免費取用,允許所有使用者閱讀、下載、複製、散佈、列印、檢索內容,並連結至原來的網頁,爬梳內容供檢索之用,置入軟體當成資料之用,以及其它的合法用途,除了上網本身,沒有費用、法律及技術等障礙。複製及散佈的限制,以及著作權法的施行範圍,只限於讓作者控制內容的完整性及姓名權。經同儕評閱的學刊文獻應網上取用,不向讀者收費;開放近用學刊的整體成本遠低於收費取用學刊的整體成本。同時節省費用及擴大散佈,成為專業學會、大學、圖書館、基金會等機構以開放取用推展其宗旨的工具之一。典藏開放取用文獻需要新的經營模式,,由於開放取用的整體成本較低,典藏是可行的。
開放近用的模式包括了「自行典藏」(self-archiving)與開放式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二種。前者指的是,由學者利用相關工具,將本身發表的期刊論文典藏在開放式的電子檔案,包括個人、機構、與學科領域三種;後者指的是,學者利用相關工具創立新世代的期刊,以提供開放、自由的資訊近用,即網路所稱開放式近用期刊(Gold road)與自行典藏(Green Road)
開放近用期刊係指「任何透過網路,以容易閱讀的形式,廣泛出版不受限制、免費提供文章全文,以及至少有一廣為人知之近用管道的學術性期刊。」在新的學術傳播模式中,出版品的成本回收並不是藉由向讀者收取訂購費用,而是透過作者交付授權金和其他來源。
學者需要工具才能創辦開放近用學刊,或轉換收費近用學刊為開放近用學刊。學刊論文本身希望儘量被散佈出去,創辦的開放近用學刊不再以著作權限制近用的範圍,以著作權保護學刊的永久開放近用。價格是近用的障礙之一,創辦的開放近用學刊不會向使用者收費,也不收取其它近用費用,而是以其它的方式支應其費用。有很多資源可用,包括基金會及政府的研究贊助、大學及實驗室雇用研究員、機構的捐贈、支持的朋友、加值服務的利潤、停訂付費近用學刊省下的經費、或研究者本人的捐獻。沒有必要偏好任何一種資源,也沒有必要開發更有創意的新資源。(沈東玫)
參考資料:
李治安、林懿萱(2007)。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用出版相關問題初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3(1)39-52
David Goodman(2004).The Criteria for Open Access. Serials Review30(4), 258-270.
Joan M Reitz(2004).Dictionary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無年代).布達佩斯開放取用協議。網址: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開放近用(Open Access)

開放近用譯自 Open Access, 近用是接近使用的簡稱。中國大陸學者譯為「開放訪問」(馬景娣 2005)。臺灣依1994923大法官解釋文釋字第364, 藉「人民平等接近使用傳播媒體」之解釋機會,,將Access譯為「接近使用」(大法官 1994), 傳播學者簡稱為近用, 在此使用「開放近用」為 Open Access 的譯名。
開放近用是針對資訊近用性的社會運動, 從使用者的角度擴大資訊的流動性。矯正智慧財產權向資本主義的傾斜, 在不涉入法律改革的前提下, 藉著政治、商業、道德等訴求, 遊說著作所有權人基於本身的理念及利益, 釋放資訊本身的自由性, 藉以促進全球的發展 (毛慶禎,2007) 。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主張自由文化是人類的天性(Lesssig 2004),開放近用運動的本質就是自由文化, 只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裡, 被商業利益所掩蓋。
開放近用的資訊很多, 不以學術論文為限, 音樂、電影、小說、新聞、網站、軟體等。不過, 絕大多數的作者仍不願意放棄版稅。在開放近用的觀念下, 作者放棄版稅, 但傾向保留著作財產權。學術論文沒有版稅, 學術專書則有版稅, 部份軟體不收版稅。祗要不收版稅, 成為開放近用的機會就很大。開放近用運動極力爭取的是這塊領域。
發展歷程
二次大戰後,美國於1966年由教育部所屬的教育研究發展局與國立教育圖書館共同建立教育文獻資源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ERIC),堪稱近代具有開放近用精神的資料庫。雖然當時的科技不允許全盤免費,但該資料庫只收取費用,不賺取利潤的做法,以縮影片的方式,將美國的教育研究成果,與美國及全世界的學者及學生共享。
1983年,採用 TCP/IP協定的ARPANET啟用,全面開放近用的時代一觸即發。雖然還未有確切的實行方法,但美國總統雷根於1985921189號國家政策綱領(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裡指出:行政當局將盡一切努力,將基礎研究成果無限制地供人民使用(NSDD189)
1987年秋季, 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發行第一份經過同儕評閱的免費線上學刊,New Horizons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成人教育新境界],成為第一份符合開放近用概念的學術期刊(NewHorizons 2006) (毛慶禎,2007)
1994 年,Steven Harnad 提出「顛覆建議方案」(Subversive Proposal),就電子期刊對學術傳播的影響及其願景進行探討。同年ARL舉辦「科學學術期刊的未來」(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Journals and Their Future)研討會,討論電子期刊與學術傳播的未來發展趨勢,掀起全世界各方的熱列討論。Poynder2004)為開放式資訊取用的起始年代(陳亞寧,2006)
1999 年由學者Harold Varmus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提出E-biomed 規劃案後,逐漸形成今日所謂的「開放式資訊取用」。
2002214,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OAI2002)總結前人的努力, 在索羅斯的財務支持下, 開放近用運動大步向前(毛慶禎,2007)
開放近用的3B宣言
開放近用的內涵, 20022月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20034月的畢士大 開放近用出版宣言以及200310月的柏林宣言等三項文件為主,俗稱開放近用的3B
1. BOAI(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
2002214, 開放近用協會提出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OAI 2002],為一個原則、策略及承諾的聲明。該提議由16位與會者共同提案, 並徵求全球的研究者、大學、實驗室、圖書館、基金會、學刊、出版社、學會及相關的開放近用計畫連署, 請求全球的科學及學術社群共同連署、支持及參與開放近用運動。至200681, 已有4151人及365個機構連署此提案; 臺灣有5人連署, 中國有26人連署。
聲明中明確指出開放近用的三個主軸:
(1)       使用者的權利 - 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內容, 連結與爬梳內容, 將內容置入資料庫等合法用途。
(2)       障礙排除 - 除了上網本身, 沒有費用、法律及技術等障礙。
(3)       作者權利 - 僅限控制內容的完整性及姓名權。

布達佩斯提出兩個策略,後來被稱為玉律及金科:
(1)   開放近用典藏(OA archives or repositories):包括未經同儕評閱的預刊本及通過同儕評閱的刊後本,依典藏的對象,可分為機構典藏、學科典藏及自我典藏等三種;俗稱玉律(green road)。典藏所本身的費用微乎其微,已有多種自由軟體,不需授權也不必付費。
(2)   開放近用學刊(OA journals):經過同儕評閱的論文,在學刊發表,置於網際網路,供讀者免費使用;俗稱金科(gold road)。主要的費用包括同儕評閱、編輯順稿、網路空間等,同儕評閱的費用最高,評閱者本身多以志工心態參與,沒有收取相當的評閱費;但檔案傳送、追蹤進度、修稿改稿等費用,即使在網路環境下,仍是一筆可觀的支出。開放近用學刊不向讀者收費,向登載論文的作者、雇主、研究贊助者或政府收取費用,對於財務窘困的個案,可以免收;若採取足額收取的方式,學刊的營運就沒有負擔。

2.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美國霍華.休斯醫學中心聚會由美國最具規模的生物醫學基金會支持,於2003411在研擬出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2003],讓相關團體據以採取迅速有效的開放近用出版模式。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認為, 具兩種性質的出版品, 稱為開放近用出版品:
(1)   保留部份權利
(2)   公開典藏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擴大開放近用的內涵:
(1)       使用者權利 - 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
(2)       印本 - 同意少量及個人用途的印本。
(3)       公開典藏 - 以標準的檔案格式以跨平台及長期典藏等原則,寄存在多個由聲譽卓著單位支援的線上典藏機制裡。

3.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柏林宣言]
由德國馬普學會發起 (Berlin 2003),針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由德、法、義等國的科學研究機構於20031022在柏林簽署,利用網際網路整合全人類的科學及文化資產,為各國研究者提供免費開放的研究環境,呼籲各國科學研究機構向網路使用者開放更多的科學資源,以促進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的科學交流及出版。
該宣言認為開放近用必須滿足兩個前提:
(1)   作者及著作所有權人授權給所有的人近用其作品。
(2)   包括所有附件及其授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必須以標準的電子檔案格式,以適當的科技標準(OAI),儲存在至少一個線上典藏所,以確保其作品得以長期地開放近用,無限制地分發,並保障其互通性。(沈東玫)

參考資料:
陳亞寧(2006)Open Access對館藏發展與服務的衝擊。數位時代圖書館館藏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228-242
毛慶禎(2007)開放近用運動的真諦。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3(2)網址:http://blue.lins.fju.edu.tw/~mao/works/definition.pdf。上網日期:2011321日。
毛慶禎(無年代)以開放近用建立知識共享Creating an Intellectual Commons through Open Access。網址:http://www.lins.fju.edu.tw/mao/oai/icommons.htm。上網日期:20113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