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館藏發展與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館藏發展與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電子資源管理技術(Techniques for 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ment,TERMS)

Tag: 電子資源管理技術(TERMS: Techniques for 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ment)

電子資源管理技術(TERMS)是一項鼓勵公開同儕評論的計畫,其與電子資源生命週期息息相關。儘管館藏發展政策勾勒出館藏發展的輪廓,但對今日的許多圖書館而言,這些應用於傳統紙本資源的規範可能已經不再長久適用,特別就讀者主導購書(PDA)的電子書採購模式更是突顯出問題。

        TERMS包含以下6個階段:(1) 調查新的電子資源,以執行新訂購或附加訂購;(2) 新電子資源的徵集;(3) 施行利用;(4)持續的評鑑與取用;(5) 年度回顧;(6) 檢視該項電子資源是否取消訂購或以其他資源替換。

TERMS: Techniques for 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ment
TERMS的起源係始於2008年,在一場有關電子資源管理(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 ERM)、當時ERM工具,以及實務上的不足為何的討論之後而展開。TERMS係由 Oliver Pesch2008)撰述的文章〈Library Standards and E-Resource Management: A Survey of Current Initiatives and Standards Efforts〉中的「電子資源生命週期(Electronic Resources Life Cycle)」擴展而來,企圖提供ERM管理的入門人員一項參考作法。
經由美國與英國對於ERM的意見交換之後,TERMS的作者群提出上述6TERMS,並展開相關的集體創作。在2011年間,TERMS Tumblr Blog的方式提出,並經由Facebook社團以及Twitter頁面公開向圖書館界宣達。此舉讓TERMS可以公開提供檢視、同儕評論、集體創作,以尋求圖書館界的意見反饋。
2012年間,最新版的TERMS轉移成為Wiki百科的條目,尋求全世界圖書館員之間的共享、檢閱,以及更新。該筆Wiki條目已接受來自美國、英國、愛爾蘭、印度、巴西等國圖書館員的積極回應(陳力豪)

參考文獻
Jill Emery; Graham Stone (2013). Techniques for 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ment, Chicago, IL : ALA TechSource, 1-43
TERMS: Techniques for 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ment。檢自:http://6terms.tumblr.com/

特色館藏(Special Collection)

Tag: 特色館藏(Special Collection)、館藏發展(Collection Development)

特色館藏是一個圖書館資源的廣義集合名詞,其有別於一般流通的館藏資源,而特別加以徵集、組織、典藏。有些特色館藏主題的設立是由於該項圖書資源的年代、珍稀性、市場價值、專門題材、條件狀況,或特殊的資料格式而制定。

吳明德(2000)認為公共圖書館建立館藏特色似乎是達成資源共享的一種具體作法,各館有其特色,集合在一起即組成完整的館藏。館藏特色應是指主題或形式具有特色,蒐集完整而為他館所不能及者,但其也對特色館藏能否為該館讀者所感到興趣與否提出疑問;但他也建議對公共圖書館而言,蒐集地方文獻本為重要任務之一,且是他館不易或無意蒐集的資料,可自然成為具有意義的特色。

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RL2003 年在所屬的官方網站上發表「特色館藏原則聲明」(Special Collections: Statementof Principles),在這份聲明中將特色館藏(Special Collections)定義為在歷史、文化、政治、科學等領域具有獨特性或是能代表重要人物、機關的資源,可能因為數量稀有或年份久遠而產生歷史文化甚至是金錢上的價值,資料型態可能包括圖片、手稿、檔案、非文字資料和數位化資源;換言之,特色館藏乃是在資料內容或是型態上具有獨特性的館藏(ARL, 2003)。

美國公共圖書館館藏特色之形成,可歸納為兩方面的目的,一為因應社區需求自然形成,如圖書館社區所在的地理環境、特殊風土民情、歷史背景等;另一為館際合作的需要,基於分工典藏觀念、為增進主題服務效能,而建立館藏特色主題,致力於資料之徵集、閱覽、流通、諮詢與推廣等工作(陳力豪)

參考文獻
Lynne M. Thomas (2009).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Manuscripts.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Third Edition, 4948
賴雅柔、柯皓仁(2013)。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藏特色」規劃與經營之研究。,95-118
吳明德 (2000)。公共圖書館資源共享的理想與實踐。新世紀新理念公共圖書館發展實務研討會論文集,5-31, 5-32
詹雅婷、盧荷生(1998)。臺灣地區大學圖書館特色館藏發展之研究。臺北縣新莊市: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8-29

林速禎、楊美華(1997)。臺灣地區文化中心圖書館館藏特色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9-49

暢銷書(Bestsellers)

Tag: 暢銷書(Bestsellers)、圖書館行銷(Marketing for Libraries)

圖書市場的成熟造就銷量的統計與排行榜,暢銷書一詞源自於美國 Kansas Times & Star 報紙於1889425日首次公布六本暢銷書(The Six Best Sellers)。隨後18957月,Bookman 雜誌宣布當最暢銷的新書(The Best Selling New Book)後,各界開始使用「暢銷書」一詞。臺灣於民國73(1984)隨著「金石堂」連鎖書店之成立,暢銷書排行榜於焉產生。

「暢銷書」之定義,依據牛津字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之解釋是指「在一年或一季之內,銷售量極大的書籍。」;而出版業者的工具書《The Bookman’s Glossary》則定義為「在目前有極大銷售量的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為「對某段時間內,在書店和其他市場上銷路最好的圖書進行統計後,公布的排名表中所列的書。」

暢銷書排行榜通常分別以「類別」或「期間」來擬制暢銷書排行榜;如文學類、非文學類圖書;或每月、每年銷售量統計排行,皆為暢銷書排行榜的表示形式。有研究者針對能稱得上暢銷書的標準,提出量化指標;曾出任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院長莫特(Frank Mott)1947年提出「暢銷書的銷售量,應該達到該書出版十年中,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亦由研究者將暢銷書的定義為「出版後能在一段時間快速衝高銷售量,並在往後還能有穩定且適當銷量,持續期間至少三年,並且總累積銷量達三十萬本以上」(陳力豪)

參考文獻
周榆凱、李易諭(2006)。應用價值鏈建立台灣暢銷書之成功要素與預測模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5-27
閻崇泰、李易諭(2008)。圖書出版業暢銷書價值鏈分析以《藍海策略》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34-35

按次計費(Pay-per-view)

Tag:電子資源採購模式、電子資源評選

近年來電子資源蓬勃發展,為了因應大時代的變遷和使用者行為的改變,在圖書館的館藏中電子資源所佔的比例逐漸提升。然而,電子資源的訂購模式與圖書館訂購紙本資料的模式不同,不同的電子資源有不同的計價方式,使得圖書館在採購模式上也有所轉變。然而,電子資源的價格提升,影響了圖書館採購的意願和數量,在不影響讀者權益為前提之下,圖書館近年來採用聯盟價格的模式,希望以較低的價格,滿足多數的需求。目前學術界電子資源聯盟價格模式有以下幾種:(1)依訂購單位類型、全職人數教學研究和圖書館館藏情況來區分。(2)依整個聯盟訂購單位總數或訂購總金額之多寡,訂定不同之折扣。(3)無限次使用 vs. 依同時上線人數計價。(4)新訂購單位 vs. 舊訂購單位。(5)資料庫合併訂購之優惠。(6)多年度的價格模式。(7)“Pay-per-view””Pay-per-article”(8)將價格區分為”Content fee””Access fee”(9)紙本和電子期刊’Bundle”在一起之價格模式。(10)搭配CD-ROM之產品。(11)將價格區分為未加工處理之資料價格和系統介面價格。

本名詞主要針對“Pay-per-view””Pay-per-article”的價格模式。「Pay-per-view」一詞原本是用在廣播電視的計費模式上,指的是每次付費收看節目,最先由美國開始提供此類型的節目。後來「Pay-per-view」一詞才被圖書資訊學拿來運用在資源採購或計價模式上。根據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2012年所出版的(電子資源館藏發展關鍵議題:圖書館指引)(Key Issues for E-Resourc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 Guide for Libraries)提到,「Pay-per-view指的是按次閱覽付費,要使用時才購買之按次交易付費法,而非預付訂閱。」

Pay-per-view」的價格模式指的是廠商依瀏覽次數來收取使用單位費用,主要針對需求量較少或使用量不高的電子資源所使用的模式。通常單價較高,預算掌控不易。此價格模式必須仰賴於完善且準確的電子資源系統統計機制,以監控使用者的使用方式,避免濫用的情況發生(鄭伃廷)

參考文獻
顏惠專(2005)。從電子資源聯盟價格模式分析探討未來電子資源訂購趨勢,圖書與資訊學刊。5351-64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2012). Key Issues for E-Resourc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 Guide for Libraries. America: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過期期刊(Journal Backfiles)

Tag:期刊採購、期刊裝訂

過期刊物(Back Issue)是現刊(Current Issue)的相對名詞。在圖書館期刊採訪工作中,以採購現刊為主要業務,但是過刊的採訪亦不可馬虎,因為他關係著圖書館資源的擴充,也是達成完整期刊收藏的必要步驟。而Backfiles一詞是由Back Issue延伸而來。

Backfiles一詞在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於2012年出版的(電子資源館藏發展關鍵議題:圖書館指引)(Key Issues for E-Resourc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 Guide for Libraries)的描述是這樣的:「Backfiles過期檔案,指過期期刊,一般包括在電子資源套裝組合內。這些過期期刊可能在當期期刊訂閱期滿即無法取得。有些過期期刊可從其他的供應商取得而不是從現刊供應商取得。」

過期期刊的媒介型態比現刊複雜,可以分為兩種:(1)直接閱讀的媒介:如出版社保存的過期單本、合訂本、重印本雜誌或他館淘汰之複本。(2)間接閱讀的媒介:如微縮單片、微縮捲片、各類縮影資料等。

過期期刊的採購有兩種情形,包含現刊發生缺期而出版社無法補缺時,需另行購買;另外則是補買、回溯已出版的刊物。購買方式可以採用以下四種:(1)將所需的刊物名稱、卷號按字排列成清單寄給書商去估價。(2)蒐集各過期刊物分銷商的目錄,選擇需要的向分銷商訂購。(3)隨時注意各期刊的廣告欄,可以得知私人或學會期刊出售的訊息。(4)委託書商代為蒐集。

紙本的過期期刊通常會依據館藏發展政策,將期刊淘汰、裝訂成冊或是以微縮膠卷的方式儲存,其具體作法每個圖書館都會依其需求而有所不同。期刊會依其刊期長短決定裝訂的時間,刊期越短,裝訂次數越多。以國家圖書館為例,針對週刊、旬刊、月刊、雙月刊、報紙、季刊及報紙的裝訂方式,有不同的規定。但不論是哪一種類型,期刊在裝訂之前,都應該先檢查有無缺頁、有無連續刊物、順序有無錯誤等,以裝訂後才發現問題,將會造成額外作業疏失(鄭伃廷)

參考文獻
林呈潢著、胡述兆編(84)。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臺北市:漢美。
戴國瑜著(77)。期刊管理及利用。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2012). Key Issues for E-Resourc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 Guide for Libraries. America: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COUNTER計畫(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ed Electronic Resources)

Tag:電子資源、統計數據、電子資源使用統計

根據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在(電子資源館藏發展關鍵議題:圖書館指引)(Key Issues for E-Resourc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 Guide for Libraries)所提及的,COUNTER「是一種協議,可以使出版商和供應商清楚及一貫的提出跨產品和供應商的持續使用數據。圖書館和出版商的合約通常包括提供存成Microsoft Excel檔案格式之統計數據,以便載入Excel電子試算表以利圖表和圖形製作。」

COUNTER是一項國際性的電子資源使用統計計畫,其目的在於希望發展單一化、具國際性及可擴展性的實施規則,使館員、出版商及匯集商等能用以紀錄或彼此交換線上電子資源的統計數據,且隨著統計報表格式的一致化,提升統計數據的可利用性。COUNTER計劃建立於20022月,截至2008年為止,共制定3份計畫,說明各項資源的統計報表格式,並定義各項資料元素的意義和使用方式。整個計畫的執行階段依據資料類型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 資料庫與期刊

20022月針對期刊及資料庫兩種資源類型當中,使用率較高的電子資源進行統計格式的分析,並以結果制定被測量資料元素的指引表,提供以下訊息:包含元素定義及用途、輸出報表內容及格式資料處理、統計必要條件、如何避免重複計算、執行規則發發展與維護和未來時程的規劃等資訊。20054月則將規範的形式範圍擴大。

第二階段 圖書及參考工具書

2005年將COUNTER計劃擴展到圖書及參考工具書,依循第一階段的既有模式,制定符合這類資料類型的資料元素,僅在統計報表和定義上加以延伸。從館員角度觀察,當出版商皆依據COUNTER提供規範化的統計報表時,較易於彙整及比較來自不同出版商的統計數據、掌握各項資源使用情況,並據以提出更好的採購決策,有效規劃圖書館基礎建設及支援館藏發展。就出版商及匯集商來看,除提供客戶所需報表外,也可聚集由各方管道所蒐集的資料,學習更多統計模式,同時,透過資料間相互比較,了解自身產品的使用狀況,並針對統計數據較高的電子資源,給予資料庫編製者支持與鼓勵。

COUNTER計劃有以下幾個功能和貢獻:(1)制定標準化的統計數據:以四項國際性電子資原使用統計標準為藍本,制定出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統計規範,讓圖書館員、出版商和匯集商能夠便利的紀錄與交換使用統計數據。(2)解決統計數據浮報的問題:利用非自願的HTML過濾機制和單一文章過濾機制,有效降低出版商統計數據浮報的現象,增加了統計報表數據的可靠性。(3)訂定審核機制:出版商必須要通過該審核的機制,包括測試出版商是否符合報表要求、測試出版商在提供統計數據時,是否遵循COUNTER使用統計報表要求的統計方式等內容,確定出版商通過這兩項審核,才能取得符合「COUNTER Compliant」的資格。對於圖書館產生的效益,則包含以下幾點:(1)便利且完整匯集不同來源的使用報表。(2)館員可依據需求進行不同面向的使用分析。雖然現階段圖書館使用COUNTER計劃對於電子資源統計帶來許多效益,但仍有許多尚待修訂之處,需考量到各項元素及特性,才能更符合圖書館的需求(鄭伃廷)

參考文獻
陳永祥(2009)。運用COUNTER計畫進行電子資源使用統計報表之加值運用: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譓歆(2006)。從電子資源統計問題看COUNTER計畫之發展與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4)453-469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2012). Key Issues for E-Resourc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 Guide for Libraries. America: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