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電子資源使用統計(Electronic Resources usage Statistics)

        近年來由於績效評鑑觀念的推展,主管機關要求圖書館呈報電子資源統計資料,學校要求圖書館證明電子資源的投資具有價值,再加上現今許多圖書館面臨預算刪減之難題,種種因素皆使得圖書館重視電子資源並積極收集使用統計

        電子資源的使用統計(Electronic Resources Usage Statistics)主要來自三種來源,包含:電子期刊全文內容提供者、圖書館網頁、中介者。圖書館經常透過出版社與資料庫代理商收集統計資料,一般廠商為利用系統追蹤報告使用資料,並將電子期刊使用報告寄給圖書館,或者提供行政管理網頁供館員讀取。

        電子資源的使用統計較傳統紙本館藏作業複雜且更加困難例如電子資源使用統計既無法依靠書刊流通次數,收集館內數據又不符合科學化作業;再加上許多圖書館採用資料庫使用統計作為評鑑工具,但統計數據多來自資料庫廠商提供,存在電子資源使用統計名詞定義不一、次數統計分歧等問題以致於未必正確解釋使用情況,而影響圖書館運用使用數據的可信度上述的現象導致難以執行電子資源的使用統計工作。

        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基本使用統計項目包含連線數量、文獻下載的數量、紀錄下載的數量、虛擬到館的數量、連線時間、連線被拒數量、檢索數量、網際網路連線數量等等。
1.          連線數量
    計算使用者成功地連結資料庫或線上公用目錄之次數。
2.          文獻下載的數量
    計算使用者下載電子化館藏之全文或部分資料之件/篇數
3.          紀錄下載的數量
    計算連線時完整顯示公用目錄的書目紀錄或資料庫款目之筆數。
4.          虛擬到館的數量
計算使用者透過網路從圖書館外部連結至圖書館網站之次數。
5.          連線時間
計算介於登入與登出資料庫或線上公用目錄所持續的時間。
6.          連線被拒數量
計算資料庫或線上公用目錄同時間使用人數超過上限而無法連線之次數。
7.          檢索數量
計算資料庫或線上公用目錄中進行查詢之次數。
8.          網際網路連線數量
計算經註冊或通過身分認證之使用者,以圖書館提供的工作站使用網際網路資源之次數。

        為了降低各館統計觀念之差異,使統計項目名稱、內容、範圍與計量方式一致化,讓各館之間的統計數據能夠相互比較,以及充分反映圖書館在數位時代各項資訊服務與電子資源使用之狀況,各國圖書館界體認到電子資源使用統計標準訂定之重要性,因此有許多組織紛紛發展或修訂圖書館統計標準,增列電子資源使用統計項目,以下舉ICOLCCOUNTER的電子資源使用統計標準做說明

圖書館聯盟國際組織(The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簡稱ICOLC)訂定網路資源使用數據的統計評量指南修訂版(Revised Guidelines for Statistical Measures of Usage of Web-based Information Resources),係對網路使用為基礎的索引、摘要、全文電子資源統計的評鑑指引,建議評鑑項目應包括查詢次數、選單數、簽入次數、中斷受拒次數、內容使用次數,並提出使用資料最低限度的內容需求,也列出隱私權、機密性、取得性、傳遞與報表格式之指引。

英國的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Publishers Association,於2002年成立COUNTER(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ed Electronic Resources)組織。COUNTER2012年公佈第四版電子資源使用統計指引實務規範,包括:資料庫、期刊、電子書、多媒體資訊實務規範期刊規範包含1號期刊報告(每月與每種期刊要求的成功全文論文次數)2號期刊報告(每月與每一期刊的受拒次數)3號期刊報告(每月、每頁期刊的拒入次數)COUNTER規範著重於期刊與資料庫,因為這些資源佔絕大多數的圖書館經費,且定義與內容架構已獲普遍接受。該組織持續推廣電子資源使用統計實務規範發展的技術營運模式,在電子資源使用統計扮演重要角色(李函儒)

參考文獻
王梅玲(2012)。從資訊使用觀點探討學術圖書館電子資源評鑑。在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編,2012電子資訊資源與學術聯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0-1-10-18)。臺北市:編者。

陳雪華、許嘉珍、朱雅琦(2007)。電子資源使用統計標準與規範之探討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3(1)89-1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