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數位文學(Digital literature)


數位文學肇端於1980年代,台灣出現錄影詩學、電腦詩、電玩小說等前衛書寫。1990年代初「電子布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問世,引發新生代作家競相發表作品。1990年代中期多向文本、多媒體、互動、立體以及虛擬實境式的數位文學作品為現代文學發展揭開新的一頁。
相較於「網路文學」一詞,數位文學理論家與網路作家、國立東華大學教授須文蔚認為「數位文學」是較為周延的說法。早在網路普及前,現代詩的作者便開始使用仿數位語言形式進行創作,而目前出現在網路上的數位文學作品不僅能在網路上發表,亦可以以多媒體形式出版,以網路文學稱之似乎過於狹隘,而應以數位為核心,以「數位文學」稱之。
1996年後逐漸出現具規模的文學專業性網站。創作者利用多媒體技術,讓作品除了文字外更充滿炫麗奪目的聲光效果,也具有多向性與互動性,至此數位文學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即當代文學理論中的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文學,文學創作的工具已不僅限於筆墨,HTML動畫、JAVAFLASH等城市技術也成為文學創作的元素。
Web2.0問世後,被廣泛使用於各個領域,文學的創作與出版也受到web2.0的影響與衝擊,注重文學作品的互動性與參與性,更重要的是開放分享,也更注重讀者的反映與回饋,進一步取得更多文學創作的可能性與活力。(謝宗容)
參考文獻:
須文蔚(2003)。台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二魚文化。
蘇紹連(2002)。與超文本經驗鏈結。台灣詩學季刊,3939-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