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為圖書保存與維護(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資料保存的任務是確保資訊及有價值的文化資料能被長期取得。早期的泥板和石頭都可長期保存且其壽命都很長,但不易書寫及不易攜帶的缺點,使得人類開始尋求更快速便利的記錄媒體。到了西元105年,蔡倫發明造紙,11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畢昇發明活字板印刷術後,為了適應資訊的傳播及易於攜帶的特性,造紙技術原料與技術因而有了許多改變。但由於造紙的過程中,為了增加紙的吸墨性而加入了礬土及松脂,使得紙張印製的圖書資料不到百年即會變黃破碎,因此圖書館界開始注意資料的保存後,在紙的質地上不斷從事改進,並研究將秪轉換成其他儲存媒體;而也由於資訊的發達、知識的爆增,使得出版品數量急遽增加,導致館藏空間不族,於是微縮片在此狀況下,成為另一種保存人類知識紀錄的媒體。
微縮媒體解決館藏空間不足的困難,而且其保存時間可超過300年之久,因此圖書館投資大筆經費將只值資料拍攝成微縮媒體,同時考慮原始內容的保存並重新編輯目錄及索引,方便使用者快速而正確找到所需資訊。但由於其有不易閱讀的缺點,使得微縮媒體無法達到傳播的效益,要求提閱原件的需求依然存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電腦的普及,電子出版品(電子書、電子報)等應運而生。 (蔡雁農)
參考資料:
盧美延(2001)。數位化資料保存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8(3),309-3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