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IMS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和ARIADNE (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ed networks for Europe)共同向IEEE提案,內 容以IMS 提交的Learning Resource Metadata規範為基礎,經過一連串的會議討論及投票表決,而產生IEEE LOM。1998年1月公佈Metadata base schema,至2002年6月,IEEE正式通過1484.12.1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 (LOM)標準。 LSTC有成立LOM的工作小組負責內容標準的制定。
LOM元素結構包括九大類目(categories),包含77個資料元素:
1. 一般(General):描述整體學習物件的一般性資訊
2. 生命週期(Life cycle):描述學習物件的歷史和現況特徵,以及在學習物件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者
3. 後設-後設資料(Meta- metadata ):描述後設資料本身的資訊
4. 技術(Technical):描述學習物件技術上的需求和特色
5. 教育(Educational):描述學習物件在教育和教學上的特色
6. 版權(Right):描述學習物件的智財權和使用條件
7. 關聯性(Relation):描述學習物件和其他相關學習物件間的關係特徵
8. 註解(Annotation):描述學習物件在教育上使用的評註,以及提供何時及何人建立評註的資訊
9. 分類(Classification):描述學習物件和特定分類系統的關連性
CanCore計劃是國際上最著名的LOM本土化應用專案,從2000年11月份開始啟動,參與者是加拿大的教育領域或技術實現領域的專業人員,CanCore於2001年發佈CanCore Element Set 1.0,至2003年八月,已陸續改版至Guidelines 1.9 CanCore,可參考網站htp://www.cancore.ca/indexen.html,目前最新版CanCore Guidelines v2.0 (2004)
我國LOM的應用檔為TWLOM(或稱TWCore),以IEEE 1484.12.1-2002 LOM v1.0為基礎,以台灣教育環境為考量,並參考運用於「教育部教學資源網」之「教育部九年一貫數位學習交換規格v2.0」實例與經驗,所訂定而成的教學資源後設資料應用規範(Application Profile),目的是希望能透過此份規範的制訂,整合並統一教學資源在後設資料上的描述,以增進教學資源間的互通性與再利用性。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後設資料工作組』(MAAT)接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教育部教學資源網建置單位)委託,進行教學資源後設資料的研析及規劃,並制訂一套以LOM v1.0為基礎之教學資源後設資料標準應用規範與系統建議 :教育部九年一貫數位教學資源交換規格(簡稱「數位教學資源交換規格」) 可參考http://metadata.teldap.tw/project/project-homepage/m1-3-elearning.htm
參考資料: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2005)。台灣學習物件後設資料(Metadata)標準TW LOM (草案) 公聽會v1.1。網址:http://metadata.teldap.tw/bibliography/achievement/94/03_TW%20LOM_V1.1_051228_.pdf。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分析(2006)。台灣學習物件後設資料標準應用規範(TW LOM Application Profile)-教育部「九年一貫教育」版-數位教學資源交換規格v.2。網址:http://etoe.edu.tw/scripts/learning/Document/TWLOM_AP__v2.DOC。
陳亞寧(2004)。臺灣地區K12數位學習後設資料(Metadata)標準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49,頁14-67。
陳昭珍(2003)。典藏素材與學習素材系統整合設計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3)。頁41-58。
劉仁翔(無年代)。數位學習MetaData 標準---LOM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網址:http:// 140.122.104.1/ncchang/doc/097153105.do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