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個人化資訊服務 (Personal Information Services)

在早期,圖書館之使用者只能從圖書館館藏之紙本資料中尋找所需之資訊,使用者面對龐大的館藏資料,很難快速檢索到所需之資訊,館方亦不易主動針對使用者所需之資訊提供相關之服務。然而,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神速,網際網路的普及化,現今的圖書館可提供讀者(使用者)設置個人化之資訊環境(Person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PIE),亦即提供一個以個人資訊需求為主題的個人資訊服務(Pers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PIS)
最早提供個人化內容網頁的是入口網站,如My Yahoo等,這些整合資訊內容包括線上新聞、股票、天氣等等,以客製化為主要考量。而圖書館網站個人化資訊服務則是以學術為主要考量,如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My Library,主要包含MyLinkMyUpdates兩大部份,MyLink是一個人化網頁,聯結到常用之網路資源;MyUpdates則每兩週即可收到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目錄中符合興趣及研究需求之新書及期刊等通知。國內則如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所建置之PIE@NCTU,提供個人化數位圖書館服務,其功能包括提供一個友善且以網路為基礎之使用者介面、針對使用者需求給予特殊使用環境、動態偵測使用者之興趣、根據使用者之興趣定期通知使用者感興趣之最新資訊、提供跨平台書籤功能。
林蓬榮(2002)認為在提供個人化資訊服務時,應注意的層次為:要滿足使用者一次購足之心理、圖書館應與使用者建立夥伴關係、圖書館應主動引導使用者之資訊需求行為、圖書館之資訊設計應多樣化甚至提供免費的資源給使用者、應建立優質化及資訊充足之網站、應與其他網路資源相結合。
個人化資訊服務技術運作主要是建構於資訊過濾以及資訊探勘兩種技術。藉由資訊過濾的技術,系統可從使用者的角度,架構出屬於個人化的數位圖書資訊環境。而資料探勘技術則是能夠提供給使用者相關的圖書統計資訊,讓使用者對於常用以及新進的圖書有更豐富的參考資訊。而個人化資訊服務內容包括:個人化使用介面(Customizable User Interface)、個人興趣紀錄(User Profile)、資訊選粹服務(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個人化檢索(Personal Search)
(1) 個人化使用介面(Customizable User Interface):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排列組合他的使用環境,如自訂桌面、更改顏色、選擇服務等。
(2) 個人興趣紀錄(User Profile):有主要的兩個方式(a)由讀者人工填寫個人興趣紀錄,優點是直覺,因是由使用者輸入興趣資料,但缺點在於使用者會以過於普遍的字來描述興趣,對興趣的描述不夠精確、不能期望使用者都是勤勞、有足夠耐心,且總是正確輸入關鍵字詞(b)運用電腦科技推導產生:可以瀏覽過的網頁之關鍵字、電子郵寄通信技術的關鍵字、電子交易行為推導、讀者借閱歷史紀錄來推導使用者的興趣。
(3) 資訊選粹服務(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根據個人興趣紀錄,依使用者興趣過濾出使用者有興趣的新進資訊,如個人新書通報服務。
(4) 個人化檢索(Personal Search):依個別讀者的需求幫助使用者尋找所需資訊,並以資訊過濾技術過濾檢索結果。(蔡玉紋)

參考資料:
林蓬榮(2002)。滿足顧客新思維,客製化策略行得通。管理雜誌,34145-48
湯春枝(2002,4)。從個人化服務行銷的理念談交通大學個人化數位圖書資訊服務<PIE@NCTU>系統。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933-49
應立志、潘美秋(2009,1)。圖書館E化服務之研究。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1)15-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