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Library Automation System)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有兩種涵義。廣義而言,運用機械設備來取代人工,以及用機器來處理圖書館業務,均屬於圖書館自動化。就狹義而言,則是指運用電腦來處理圖書館的作業及提供的服務。圖書館自動化在圖書館業務處理由人工化走向機械化後,同時進一步利用電腦及通訊設備,展開多元的資訊服務,其範圍除了傳統圖書館業務(採訪、編目、典藏、閱覽、參考期刊、推廣),應擴及到各種資訊檢索系統及網路資源之利用。
圖書館自動化之功能則在於增加生產力降低成本,同時減少人力的支出以及人力物力的重複,並加強對於圖書館作業的控制,有效的控制館藏、發展館藏,發揮書目控制功能。另外圖書館自動化可以減低作業中錯誤的發生,並節省時間且增加作業的速度及效率,有效利用經費及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此外亦可促進圖書館之間的合作及傳播。透過自動化,圖書館能夠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提升服務品質,並充分蒐集各種類型之資料,提供所有可利用之資料。另外,圖書館自動化能夠助長館員之素質,加強其圖書館專業訓練,同時也是積極表現圖書館之服務成效的表現。
圖書館自動化是以電腦取代人工作業方式,執行圖書館各項作業活動,初期為流通、編目、期刊管理,其次是公用目錄查詢等業務。圖書館要能有效管理最為重要也是第一步,就是使用自動化系統。一個完整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包括了編目、採訪、流通、期刊管理、公用目錄查詢及館際互借等模組。這些模組都可以取用到相同的書目記錄,所以是一個整合的系統而其整個核心即是書目記錄。除了館際互借模組是圖書館與圖書館間的作業外,其他模組皆是圖書館本身的各項作業,一般稱之為圖書館自動化五大模組。這五大模組除了公用目錄查詢是提供外部讀者使用外,其他模組的功能只是在處理圖書館內部的各項作業,主要在增加圖書館內部工作效率與產能、降低營運成本及增強內部各部門之合作。
圖書館自動化之目的為增進圖書館經營效益;擴大圖書館服務範圍;增進圖書館資源利用;發揮圖書館服務及教育功能;健全圖書館工作品質管制方法與制度;增進圖書館館員素質與使命感;提升圖書館水準與地位。
台灣地區圖書館的自動化發展分成四個階段,分別為引進時期、推廣時期、發展時期及數位化圖書館時期。
()引進時期(1970年代)
此階段為大型電腦系統的時代,資訊科技相當昂貴大多應用在科技上,有關的圖書資料處理上也僅止於西文圖書目錄之列印或西文圖書上編目。這個時期可說是初期的引進電腦,進行測試與實驗的工作。表1為歐陽崇榮、范文所整理的臺灣地區圖書館自動化之發展歷程引進時期。

1 臺灣地區圖書館自動化之發展歷程引進時期

資訊科技
應用情形
時間
單位
事項
備註
主機時代
離線批次作業
列印工作
1972
清華大學
IBM1130列印西文目錄
物理系使用
1973
中山科學院
CDC Cyber 72進行西文圖書編目
購買美國國會圖書館機讀格式磁帶
1974
科資中心
編製西文期刊聯合目錄

1977
淡江大學
西文期刊目錄列印



()推廣時期(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中期)
此一階段,電腦科技已發展至迷你電腦與微電腦階段,且能處理中文系統,因此,圖書館系統也逐步的發展,惟大多數是自行開發且為單一作業的電腦化系統。此一階段裡,臺灣地區並引進了線上資料庫系統如DIALOGBRSORBIT等。此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制定了中國機讀格式(Chinese MARC)與中文資訊交換碼(CCCII),奠定了圖書館自動化的基石。表2為歐陽崇榮、范文所整理的臺灣地區圖書館自動化之發展歷程推廣時期。

2 臺灣地區圖書館自動化之發展歷程推廣時期

資訊科技
應用情形
時間
單位
事項
備註
迷你電腦
自動化系統為單一作業
中文系統
1978
師範大學
中文教育論文摘要
中文系統
1979
清華大學
西文期刊編目系統
自行開發
1979
國家圖書館(原中央圖書館)
中文期刊聯合目錄編印
Wang主機
1980
文建會
成立國字整理小組制定中文資訊交換碼(CCCII)

1980
師範大學
引進DIALOGORBIT
線上資料庫
1981
中國圖書館學會
制定中文機讀格式(Chinese MARC)

1981
國字整理小組
中文資訊交換碼第二集公佈
美國研究圖書館採用
1981
臺灣大學
期刊控制系統
UNIVAC主機
1982
政治大學
出納系統
Perkin Elmer主機
1984
交通大學
西文期刊系統
Wang主機


()發展時期(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
此階段可說是蓬勃發展階段,資訊科技已進入分散式資訊系統時代,同時也進入了網路時代。圖書館資訊應用亦朝向整合性自動化作業與網路應用階段。臺灣地區圖書館的自動化在此階段可說是如火如荼,迅速發展,朝整合性全自動化的圖書應用與網路運用邁進。表3為歐陽崇榮、范文所整理的臺灣地區圖書館自動化之發展歷程發展時期。

3 臺灣地區圖書館自動化之發展歷程發展時期

資訊科技
應用情形
時間
單位
事項
備註
微電腦盛行
分散系統網路時代
整合性自動化系統
網路上資源分享
1986
淡江大學
大力士系統
整合性系統
1986
成功大學
CDC Cyber 72進行西文圖書編目

1988
桃園縣文化中心
三邊系統
個人電腦
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開始引進
1988
國家圖書館
OCLC連線
可線上查詢美國書目資料庫
1990
臺北縣文化中心
採用URICA系統
國外引進整合性自動化系統
1991
國家圖書館
建立全國圖書資訊網路系統
網路合作編目
資源共享
1991
臺灣大學
採用INNOPAC系統
國外引進整合性自動化系統
1992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採用DYNIX系統
國外引進整合性自動化系統
1994
國家圖書館
資訊系統開放查詢
提供多種資料庫
網際網路連線


()數位化圖書館時期(1990年代中期至今)
此一階段裡,電腦與通訊緊密的結合且隨著網際網路(Internet)與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發展,使得我們很快的進入資訊時代亦可稱為數位化時代。在這時代裡,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全新的思維架構。每個人都是知識的工作者,而對我們的影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資料、資訊及知識的處理,面對這些龐大的數位化資訊,人類如何加以處理、消化與應用實在是個重要的課題,數位圖書館即是這課題的核心問題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表4為歐陽崇榮、范文所整理的臺灣地區圖書館自動化之發展歷程數位化圖書館時期。

4 臺灣地區圖書館自動化之發展歷程數位化圖書館時期

資訊科技
應用情形
時間
單位
事項
備註
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
整合性自動化系統
線上資料庫
資料數位化
全文資料
1995
國家圖書館
遠距圖書服務
有期刊論文、政府文獻
文學、藝術家等資料庫
圖書期刊
全文系統
全球資訊網
1997
國科會
共用資料庫

1998
國科會
電子博物館/圖書館計畫
全國性計畫
2000
淡江大學
安裝VTLS圖書館自動化新系統
使用UNICODEcline/server架構


資訊科技在近年來的進步幅度比以往更大,也大大改變了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功能面貌。正由於自動化系統的發展深受資訊科技的影響,因此當資訊科技快速進步之時,自動化系統的功能也日益多樣起來、架構也越來越複雜。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面臨調整的環境,其環境因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圖書館的服務項目與內容必需有所改變;二是新一代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其功能必需因應科技的發展而有新增、整合或將舊系統的功能移除;三是圖書館必需更新自動化系統功能配合外在營運條件的變化,以改善圖書館的營運;四是考量其它未來可能對自動化發展有影響的技術。(張琇婷)

參考資料:
吳紹群(2005)。數位時代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系統移轉程序新探。國家圖書館館刊2
林孟真(1996)圖書館自動化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鼎鍾(1987)圖書館自動化導論。台北市:中國圖書館學會。
歐陽崇榮、范懿文(2000)。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服務之現況與展望。圖書資訊學刊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