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微縮資料(Microforms)

微縮資料發展歷程
微縮從英文「Micro」翻譯而來,意旨極微細的粒子。微縮資料是利用微縮攝影機,把比較大的檔案、文獻、圖書等資料,以數倍甚至數百倍的縮小比 例,攝製於微縮軟片,經過化學或物理加工製成微縮品,所用化學藥劑,極微微細。故依原名及特性,早期譯為微粒資料、微影資料或微縮資料,微縮技術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微縮技術標準委員會於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十一日公布以「微縮」作為國家標準詞彙
微縮技術的最早起源,是1839年英國光學家丹瑟(John Benjamin Dancer),於曼徹斯特實驗室中,結合攝影術(Photography)與顯微鏡(Micro-scope Lens),將一頁20英寸長文件資料,用1601之倍率,縮攝在膠片上,這是微縮軟片製作方法和技術之發明史蹟。1860年代,法國化學家兼攝影師崔 剛(Rene Prudent Dragon 1819-1900)攝製第一件可供使用之微縮膠片,其面積約有二吋平方(30×50mm),主要用於記錄軍事情報,這便微縮軟片的最早雛形,亦是近代微縮技術開端。而微縮軟片正式付諸實用的商業用途,並使微縮技術邁進自動化,是1928年代美國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附屬機構瑞柯達克公司(Recordak corp),開始製造出售小型微縮照相機(Micro Filming camera),供給銀行及票據交換所,專門拍攝銀行票據交換存證資料之用。同時並研發一種微縮分類機(Microfilm sorter),方便檢索及分類。隨著35毫米微縮照相機逐漸完善,1933年紐約前鋒論壇報(Herald Tribune),委請瑞柯達克公司研製新聞業專用微縮照相機(Microfihm camera),將該報一百年來所發行舊報紙,全部有系統攝製成微縮資料,加以儲存,解決報紙儲藏空間問題。並設計一種新聞業專用索引系統,稱為舊報編號(Back Number),因有索引系統,使微縮資料檢索與複印,極為便利,並使微縮方法,在新聞業界普遍推廣使用。不過微縮技術更普遍的運用於傳播及儲存之工具,是檢索技術與微縮技術的結合,尤其從二次大戰結束至1960年間,微縮資料大量湧進圖書館,透過「目錄控制」(Bibliographic Control)作業,使微縮資料充分利用。至此以後,微縮資料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成為圖書館一種重要媒介,並且不論是軟片、鏡頭、品質等各方面,均有顯著而具體貢獻與成果。整體而言,從1930年代以來,微縮軟片成為承載人類知識的重要媒介,許多重要文獻資料皆以微捲軟片複製本存在,甚至原件已經損毀或遺失,而只以微縮軟片的型態繼續保存。以下微縮軟片的主要形式。
若從形式區分,微縮軟片可分為捲狀微縮軟片、片狀微縮軟片及孔卡微縮軟片,捲狀微縮軟片又有兩種應用型態,分別為條狀微縮軟片及夾檔微縮軟片,依照王會均整理,簡述如下:
(一)捲狀微縮軟片(Micro-Reels
捲狀微縮資料軟片,最為普遍使用為16毫米及35毫米二者,其儲存單位,依國際標準規格,軟片長度每捲30公尺,亦就是每捲100英呎長度為標準,其形式分卡式及匣式。
(二)條狀微縮軟片(Microstrip
又稱長條微縮軟片,其儲存型態,同普通剪裁的照相底片類似,是以捲狀微縮軟片,裁切為長約2030公分,裝置在片匣內,最大的功用,以處理零星而獨立的資料為主。
(三)夾檔微縮軟片(Micro-Jackets
夾檔微縮軟片的儲存型態,係將微縮捲片剪成小段,納入夾檔中儲存使用,亦就是將長條微縮軟片,儲存在夾檔內,便於管理利用。
(四)片狀微縮軟片:(Microfiche
微縮單片,係透明性質片狀軟片,每張平版狀軟片中,含有無數幅(Frame)微縮影像,影像組織方法,係從左到右,自上而下,分欄分行,成為規律化方形格子狀分佈排列。片狀微縮軟片的儲存型態,國際標準規格:4英吋×6英吋(10.5公分×14.8公分)。
(五)孔卡微縮軟片(Micro Aperture Cards
孔卡微縮軟片儲存型態,係將一幅35毫米(mm)的微縮軟片剪下,黏貼在一張電腦孔卡片上組合而成,最大的功能是便利電腦檢索與追蹤作業,而儲存的資料,以工程圖表及大幅文件資料為宜。
微縮資料優勢
被紀錄的數位化資訊本身,雖然不會因時間而造成物理或化學變化而惡化,但通常記錄數位化資訊的媒介,則有著天生的不穩定性。如磁帶或是光碟,需要特別小心處理,但仍可能在十年之內便會惡化。比起媒介的耐久性來說,更重要的是,需要保持資訊更新並且是可讀取的格式。但至今,還沒有測試及可靠的技術,能保證持 續使用數位化數據,而且隨著科技技術的演進,軟體、格式也必須隨之遷移,通常每35年需要檢視是否需要更新或遷移,否則其中一個循環錯過,可能造成災難 性的損失。另外,在這重製的過程,是否造成資訊內容損失或知識內容的損失?大多數涉及這樣的一個過程的變量迄今是未知的,而且維護適合當典藏級的檔案,亦需要相當多費用。而且探查一幅影像、資訊及文字等的確實性和完整性,也將是十分困難的。
就此而言,微縮軟片的使用,至今仍有其在儲存方面的重要意義。與數位化儲存相比,微縮軟片主要有以下優點:
1.      長期儲藏:
  原始資料經微縮化處理,並配合合乎標準的儲存環境,加以適當處理與妥善保管,則比任何種類的紀錄資料,儲藏壽命更為長久,並絕少發生變黃、褪色、蟲蛀、起縐、受潮、水漬、發霉、脆碎、黏住、散失、脫落、以及破損等現象,因此以微縮膠捲作為保護內容的長期媒介,是令人滿意的。例如以報紙儲存為 例,由於報紙固有化學製品的不穩定性,因此在館藏之中,隨著時間和使用惡化的特別嚴重,幾十年後甚至可能變成碎片。保護報紙知識內容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攝製微縮軟片予以保存。最好在一獲得報紙時,即應該執行重製。尤其在他們變得太脆弱而不能處理之前,一定必須完成,一般在25100年之間,這時間取決於 報紙使用頻繁程度,以及被儲存的環境。如果以35毫米的銀化軟片[6]重製及儲存,並以國際標準規格處理,包括其化學穩定性,安置於盒櫃之中,並儲存在可控制的環境狀況下,微縮軟片預計可保存超過幾百年。[7]甚至在很多情況裡,原物可能已經化為灰塵很久之後,微縮膠捲則仍持續保存。
2.      確保安全:
    原始資料經微縮化處理,唯有使用閱讀複印機器閱讀,無法直接以肉眼閱讀內容,同時也無法任意更動內容,尤其是對具有機密性的資料而言,可保持資料內容的可信度及完整性。
3.      使用方便:
    攝製微縮軟片系統的兼容性,已擴大至國內和國際,因此即使是跨國合作及交流仍可接受。而且微縮軟片只需要一只透鏡和燈即可閱讀,與電腦檔案不同,還需要硬體和軟體的配合,而且這兩者都迅速地開發,許多格式或形式,很可能成為過時。不過這也僅是相對而言,亦有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微縮軟片的線性特 性不容易使用,而且瀏覽和閱讀很麻煩,要求在固定位置的特別設備,內部的架構亦不容易使用。不過姑且不論微縮軟片是否方便使用,基於微縮軟片適於長期儲存的優勢,仍被推薦作為「現在」的一個謹慎的風險管理策略。(黃浚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