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數位資訊保存 (Digital Preservation)

Lazinger, Susan S./ Tibbo, Helen R.(2001)提到:
1.          數位資源保存整合政策、策略和行動,以確保不受時間限制下,取用數位形式的資源
2.          數位資源保存涉及一套管理的活動,對於確認數位資源能在需要的時候都能持續的取用是很必要的。
3.          數位資源保存是一套活動和干預,需要去確認使用者認為有價值的數位物件可以被持續地和確實地取用。
因此,數位資源保存是助於確認資訊資源不受時間限制地被取用的一套活動。近年來,取用具有潛在的問題,以促使新的定義參考可用性重於取用。然而,假如沒有真正的取得使用,沒有東西可以真正說是有用的,因此,保存與取用仍然密不可分。

()保存活動的目的
數位資源保存被定義為一套活動,但主要的目標是確認數位資訊的可利用性、一致性、可理解、穩定性、可信賴性、可行性、可執行性。
1.Availability可利用性
保存的必須是本身可以控制的數位物件。數位物件的獲得亦有難易的差異。圖書館想保存數位影像,多是掃描物件,以保存專家的財產。圖書館想保存大學的智慧成果,則必須與職員與管理者一起建置機構典藏。對於提供圖書館典藏複製的典藏同意與許可協議,以及與出版商的合約,都是複製出版資源的方法。控制網路內容技術的網站典藏,也日趨重要。
2.Identity 一致性
創造描述性後設資料通常被認為是發現與取用的脈絡,但此也是一個保存活動。假如數位資源保存最後是為了取用或是可利用性,那數位物件則必須被描述至有效的詳述,以用於未來的取用或使用。理想上,數位物件必須自我描述,並將此描述性的後設資料伴隨數位資源當中。不管後設資料是內部的或外部的,需有統一的標準,Dublin CoreMODS結構,都是圖書館一般使用的。
3.Understandability 可理解
典藏必須要確認保存資訊是讓其使用者社群能夠理解的。典藏有責任提供和保存足夠的資訊,如後設資料、文獻、相關物件,以讓使用者能理解保存的資訊。
4.Fixity 穩定性
保存系統必須要保護數位物件免於未經許可的改變,不管是蓄意的或是不小心的。電腦安全制度是很重要的。包括防毒、防火牆等以立即注意安全警戒。保存管理實務則須注意氣候控管、媒體更新(複製資料從一個儲存裝置至另一個)
5.Authenticity 可信賴性
意謂物件的來源與內容都是可以被證實的。需有一個政策和程序以確認資料的完整,並且確認一整個的保存與所有認可的改變都是有紀錄文件的。數位物件著重於“數位資源的來源(digital provenance)”,也是後設資料重要的一部份。
6.Viability 可行性
意謂能夠在媒體上閱讀的品質。媒體壞掉與媒體過時威脅可行性。檔案需要定期的複製至新的媒體,備份複製必須保存於不同的實體設備。
7.Render ability 可執行的
確認數位檔案可執行的(可呈現的或是可適當利用的)是數位資源保存的核心過程。一個可靠的、不受破壞、可行的檔案,但如果軟體與硬體需要去執行,則此將不再可利用的。
  Cornell’s Digital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Tutorial列出檔案過時淘汰的理由,包括:軟體升級、檔案形式被取代、少數軟體支援它、支援的軟體因消失或是被競爭對手買走而不再可用。
保存目標呈現於下圖,在數位資源保存上,可用這些詞彙來助於評估保存工具或典藏系統。


Preservation Pyramid

()數位資源保存的方法
數位資訊資源長久保存問題,在國外已受到普遍的關心,亦提出許多可能的解決辦法,卻無一可一勞永逸。在面對數位媒體壽命短,而技術更替速度快的情況,也許最直覺的解決辦法會是將這些數位檔案再以紙本形式印製,或以其他傳統媒體儲存,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種方法失去了數位典藏的意義,無法應用數位化的特性和功能。
一般常被使用或討論的保存方法,包括更新、轉置、模擬、使用標準、以及技術保存。以下將就各種保存方法加以說明。
1.更新(refreshing):將資料更新到新的媒體或版本上,也可說是「轉置」,而非單純的更新。
2.轉置(migration):比更新的內涵為寬廣而複雜的概念。依據RLG/CAP 數位典藏報告書定義,轉置是指一套有組織的將數位資訊資源從一套軟硬體轉移至另一套,或是將其轉移到新一代電腦技術的方法。
不論進行更新或轉置,勢必會再次投入人力、時間和經費,事前細詳的規劃,研究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瞭解保存典藏和使用者的需求並加以調和,都有助於轉置的進行。
3.模擬(emulation):模擬指在軟硬體中仿效或摸擬的過程,能在未來、未知的系統上模擬舊系統,使得數位物件的原始程式能在未來運作。模擬與轉置的不同,在於模擬不只保存數位資訊資源的功能,模擬使電腦可以模擬出原本檔案的樣貌,增加生動活潑的價值。而轉置較適用於資料使用度高,以及保存內容為原始資料的情況。
4.使用標準:最重要的保存策略之一是利用適當的開放性標準和盡可能避免專有的資料格式。為確保數位資源能夠被長久保存與取用,發展結構化的方式描述與記錄用來管理典藏物件所需的資訊,此乃所謂的典藏詮釋資料(preservation metadata)。或被稱為技術性的詮釋資料,主要在協助資訊的管理以及數位內容的取用。
標準牽涉層面多,其中任何一項都相當專業且複雜,不易處理;而使用者需求、組織目標、發展環境的不同,有關標準的共識並難以達成。最後,即使標準產生,亦受資訊科技轉移影響,仍需要轉移或更新,其相關的軟硬體仍需同步提升修正。
5.技術保存(technology preservation):指保存硬體本身,這種方法應維護完整的過時設備,將任何老舊的軟硬體組態做複製。其中涉及原始應用程式、操作系統軟體以及硬體平台的典藏,強調原始運作環境的行為應被典藏,才能呈現數位物件的面貌。但保存了每個時期每種格式的硬體設備,這可能是一項昂貴的選擇,以長遠而言也是不實際的做法。
檔案局所的委託研究計畫--「電子媒體類檔案管理制度及保存技術之研究」,該報告彙整出九種不同的數位資訊資源保存策略,包括更新、標準化、詮釋資料、轉置、模擬、封裝、系統保存重複一套系統、及印成紙張或其他可瀏覽媒體等。該報告將此九種方法加以分類,歸納成三級不同的層次,如下表所示:

所謂「基礎層」是指隨著時間的展延,必須經常、定期的實施,是最基礎的工作;「核心層」是保存技術中最為核心與重要的部分;「輔助層」則是指在核心層技術保存數位資訊資源時,若有困難或其他特別因素的狀況下,所需使用的保存方法。
總而言之,各種數位資訊資源保存的方法,不應被視為單一、各自獨立的策略,因應不同的情況與需求,加以配合應用,發揮各項技術的功能,整合出最適當、最佳的方案,以求完整地長久保存數位資訊資源。(林億珊)

參考資料:
陳雪華、洪維屏(無年代)。數位資訊資源長久保存之探討。網址:http://tech2.npm.gov.tw/faimp/speakers/may4-e1_ch.pdf
Lazinger, Susan S. & Tibbo, Helen R.(2001). What is digital preservation. Digital Preservation and Metadata: History, Theory, Practice.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