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編目(Cataloging)

編目是指對資訊進行整理與組織,依據共同規範的規則將資訊記載著錄,使各類型與範圍的資訊都能以相同格式呈現,以方便讀者在檢查與利用時能有效率找到所需的資訊。
編目工作內容一般可分為記述編目(Descriptive Cataloging)和主題編目(Subject Cataloging),記述編目是對資料進行形體上的分析,並按照編目規則逐項著錄,使讀者能瞭解該資料形體上的特性,並決定檢索點;記述編目所遵循的規範稱為編目規則,按照國內圖書館的習慣,中文資料的記述編目多採用「中國編目規則」:西文資料則以「英美編目規則第2版」(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 Second Edition,簡稱AACR 2)為著錄依據。記述編目依次記載下列各項:題名及著者敘述項(Title and Statement of Responsiblity Area)、版本項(Edition Area)、資料特殊細節項(Material or Type of Publication Specific Details Area)、出版項(Publication, Distribution, Etc., Area)、稽核項(Physical Description Area)、集叢項(Series Area)、附註項(Note Area)、和標準號碼碼及其他必要記載項(Standard Number and Terms of Availability Area)
主題編目是對資料的內容主題進行分析,以判斷該資料所屬的分類號及主題標目,使讀者進一步掌握該資料內容主題或學科特性;主題編目的主要方法有分類法與標題法,其規範工具為分類表及標題表。國內圖書館常用的分類法,中文為「中國圖書分類法」;西文為「杜威十進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DDC)與「國會圖書館分類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簡稱LCC)兩種。至於標題表方面,中文有「中文圖書標題表」,西文有「國會圖書館標題表」(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LCSH)與「席爾氏標題表」(Sears List of Subject Headings)
西方的編目規則起源於250年前的法國,最早為1841Anthony Panizzi為大英博物館印製書目編輯的91條規則,。1904年,Charles A. Cutter在其提出的“Rules for a Dictionary Catalog”規則中包含了書名款目、敘述部分、形式標目、字順主題款目及款目排列等,是第一為將編目規則系統的人。Cutter也提出簡短、標準和完整三種層次的編目,以適應不同類型的編目需求。
英美編目規則(AACR)起源於1961年國際編目規則會議,第一版頒布於1967年,是為紙本和微縮資料建立的編目規則。1974年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舉辦會議決定國際書目記述標準架構,公佈國際標準書目著錄規則(Rules f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 for MonographicISBD),並於1978年提出英美編目規則第二版(AACR2),1988年再度刊行修定版(AACR2R)。隨著資訊型態的轉變,數位資源蓬勃成長,由AACR修訂聯合督導委員會 (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Revision of AACR,簡稱JSC) 設計,從AACR為基礎發展出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資源描述與檢索)規則,成為數位環境下資源描述和取用的標準。(張如瑩)

參考資料:
吳瑠璃(無年代)。編目。網址: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上網日期98.04.06
賴鼎銘等(2001)。圖書資訊學概論。台北縣:空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