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知識本體論(Ontology)

簡介
知識本體主要是用以定義在某特定的應用領域內,什麼種類的事情可以存在, 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關係(Interrelationship)(Sowa ,1995) 。較具體而言, 知識本體是對於某一特定領域中, 許多知識術語(Knowledge Term)所組成的集合,包含語彙(Vocabulary),語意上的相互連結(Semantic Interconnection), 以及在推論(Inference)和邏輯(Logic)上的簡單規則(Hendler , 2001)。
且用來描述與定義各種知識的語言,以便達到知識分享共用的目的。由於網路並不知道每個網頁資源用的詞屬於哪個領域。所以不但搜尋者必須要定義這個詞代表什麼意義,屬於哪個領域。在任一個網頁裡面,每一個詞的定義是什麼,代表的知識範圍與架構是什麼,就是這個網頁的知識本體告訴使用者的目的。
特性
Gruber (1993) 本體為建置特定領域的概念,統一詮釋對事物的認知,具有以下四點特性:
1.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本體將真實世界予以概念化,以提供結構性知識的描述,讓該領域的相關成員能相互溝通。
2. 正規化(Formal)
本體是一群正規化表示的概念集合,以清楚的語意定義及數學符號所形成的語言進行描述,可為人類所閱讀。
3. 明確(Explicit)
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這些概念的限制都有明確的定義,可供機器解讀(Interpret)
4. 可分享(Share)
知識本體表達的是共同認可的知識,反映的是領域中公認的概念集,可作為溝通的媒介。
(1)       知識本體能夠對特定領域進行概念及關係的定義,藉推論程序獲得隱性知識的建構,因此較能貼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Chandrasekaran et al.1999)
(2)       知識本體主要是以框架和邏輯為基礎,表達真實世界的知識脈絡。(Gomez-Perez et al. 2004)
而若組織內部員工或計畫部門有不同的背景、語言、工具與技術,可能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故知識本體可被視為一個共同的認知(Shared Understanding), 用以減少與排除概念上與術語上的衝突。(郭于嫙)

參考資料:
Uschold M., and M. Gruniger (1996) “Ontolgoies: Princip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 11(2).  
陳昭珍(2006)。以知識本體架構與知識組織發展新趨勢,數位時代圖書館館藏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318-338
黃居仁(2003)。語意網、詞網與知識本體:淺談未來網路上的知識運籌. 佛教圖書館館訊,33,頁6-21

1 則留言:

  1. 技術服務小百科: 知識本體論(Ontology) >>>>> Download Now

    >>>>> Download Full

    技術服務小百科: 知識本體論(Ontology) >>>>> Download LINK

    >>>>> Download Now

    技術服務小百科: 知識本體論(Ontology) >>>>> Download Full

    >>>>> Download LIN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