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Open Access)

開放近用譯自 Open Access, 近用是接近使用的簡稱。中國大陸學者譯為「開放訪問」(馬景娣 2005)。臺灣依1994923大法官解釋文釋字第364, 藉「人民平等接近使用傳播媒體」之解釋機會,,將Access譯為「接近使用」(大法官 1994), 傳播學者簡稱為近用, 在此使用「開放近用」為 Open Access 的譯名。
開放近用是針對資訊近用性的社會運動, 從使用者的角度擴大資訊的流動性。矯正智慧財產權向資本主義的傾斜, 在不涉入法律改革的前提下, 藉著政治、商業、道德等訴求, 遊說著作所有權人基於本身的理念及利益, 釋放資訊本身的自由性, 藉以促進全球的發展 (毛慶禎,2007) 。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主張自由文化是人類的天性(Lesssig 2004),開放近用運動的本質就是自由文化, 只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裡, 被商業利益所掩蓋。
開放近用的資訊很多, 不以學術論文為限, 音樂、電影、小說、新聞、網站、軟體等。不過, 絕大多數的作者仍不願意放棄版稅。在開放近用的觀念下, 作者放棄版稅, 但傾向保留著作財產權。學術論文沒有版稅, 學術專書則有版稅, 部份軟體不收版稅。祗要不收版稅, 成為開放近用的機會就很大。開放近用運動極力爭取的是這塊領域。
發展歷程
二次大戰後,美國於1966年由教育部所屬的教育研究發展局與國立教育圖書館共同建立教育文獻資源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ERIC),堪稱近代具有開放近用精神的資料庫。雖然當時的科技不允許全盤免費,但該資料庫只收取費用,不賺取利潤的做法,以縮影片的方式,將美國的教育研究成果,與美國及全世界的學者及學生共享。
1983年,採用 TCP/IP協定的ARPANET啟用,全面開放近用的時代一觸即發。雖然還未有確切的實行方法,但美國總統雷根於1985921189號國家政策綱領(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裡指出:行政當局將盡一切努力,將基礎研究成果無限制地供人民使用(NSDD189)
1987年秋季, 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發行第一份經過同儕評閱的免費線上學刊,New Horizons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成人教育新境界],成為第一份符合開放近用概念的學術期刊(NewHorizons 2006) (毛慶禎,2007)
1994 年,Steven Harnad 提出「顛覆建議方案」(Subversive Proposal),就電子期刊對學術傳播的影響及其願景進行探討。同年ARL舉辦「科學學術期刊的未來」(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Journals and Their Future)研討會,討論電子期刊與學術傳播的未來發展趨勢,掀起全世界各方的熱列討論。Poynder2004)為開放式資訊取用的起始年代(陳亞寧,2006)
1999 年由學者Harold Varmus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提出E-biomed 規劃案後,逐漸形成今日所謂的「開放式資訊取用」。
2002214,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OAI2002)總結前人的努力, 在索羅斯的財務支持下, 開放近用運動大步向前(毛慶禎,2007)
開放近用的3B宣言
開放近用的內涵, 20022月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20034月的畢士大 開放近用出版宣言以及200310月的柏林宣言等三項文件為主,俗稱開放近用的3B
1. BOAI(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
2002214, 開放近用協會提出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OAI 2002],為一個原則、策略及承諾的聲明。該提議由16位與會者共同提案, 並徵求全球的研究者、大學、實驗室、圖書館、基金會、學刊、出版社、學會及相關的開放近用計畫連署, 請求全球的科學及學術社群共同連署、支持及參與開放近用運動。至200681, 已有4151人及365個機構連署此提案; 臺灣有5人連署, 中國有26人連署。
聲明中明確指出開放近用的三個主軸:
(1)       使用者的權利 - 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內容, 連結與爬梳內容, 將內容置入資料庫等合法用途。
(2)       障礙排除 - 除了上網本身, 沒有費用、法律及技術等障礙。
(3)       作者權利 - 僅限控制內容的完整性及姓名權。

布達佩斯提出兩個策略,後來被稱為玉律及金科:
(1)   開放近用典藏(OA archives or repositories):包括未經同儕評閱的預刊本及通過同儕評閱的刊後本,依典藏的對象,可分為機構典藏、學科典藏及自我典藏等三種;俗稱玉律(green road)。典藏所本身的費用微乎其微,已有多種自由軟體,不需授權也不必付費。
(2)   開放近用學刊(OA journals):經過同儕評閱的論文,在學刊發表,置於網際網路,供讀者免費使用;俗稱金科(gold road)。主要的費用包括同儕評閱、編輯順稿、網路空間等,同儕評閱的費用最高,評閱者本身多以志工心態參與,沒有收取相當的評閱費;但檔案傳送、追蹤進度、修稿改稿等費用,即使在網路環境下,仍是一筆可觀的支出。開放近用學刊不向讀者收費,向登載論文的作者、雇主、研究贊助者或政府收取費用,對於財務窘困的個案,可以免收;若採取足額收取的方式,學刊的營運就沒有負擔。

2.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美國霍華.休斯醫學中心聚會由美國最具規模的生物醫學基金會支持,於2003411在研擬出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2003],讓相關團體據以採取迅速有效的開放近用出版模式。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認為, 具兩種性質的出版品, 稱為開放近用出版品:
(1)   保留部份權利
(2)   公開典藏
畢士大開放近用出版宣言擴大開放近用的內涵:
(1)       使用者權利 - 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
(2)       印本 - 同意少量及個人用途的印本。
(3)       公開典藏 - 以標準的檔案格式以跨平台及長期典藏等原則,寄存在多個由聲譽卓著單位支援的線上典藏機制裡。

3.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柏林宣言]
由德國馬普學會發起 (Berlin 2003),針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由德、法、義等國的科學研究機構於20031022在柏林簽署,利用網際網路整合全人類的科學及文化資產,為各國研究者提供免費開放的研究環境,呼籲各國科學研究機構向網路使用者開放更多的科學資源,以促進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的科學交流及出版。
該宣言認為開放近用必須滿足兩個前提:
(1)   作者及著作所有權人授權給所有的人近用其作品。
(2)   包括所有附件及其授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必須以標準的電子檔案格式,以適當的科技標準(OAI),儲存在至少一個線上典藏所,以確保其作品得以長期地開放近用,無限制地分發,並保障其互通性。(沈東玫)

參考資料:
陳亞寧(2006)Open Access對館藏發展與服務的衝擊。數位時代圖書館館藏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228-242
毛慶禎(2007)開放近用運動的真諦。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3(2)網址:http://blue.lins.fju.edu.tw/~mao/works/definition.pdf。上網日期:2011321日。
毛慶禎(無年代)以開放近用建立知識共享Creating an Intellectual Commons through Open Access。網址:http://www.lins.fju.edu.tw/mao/oai/icommons.htm。上網日期:201132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